( ̄▽ ̄),是也乎
果然吼具体操作,大家就没有什么兴趣看了;
必然的,知识/技能传播时形式决定了传播的速度/广度,和知识浓度关系不大,和故事性最有关联.
为毛?!在"信息简史"/"人类简史"/"语言本质"等好书中解释的非常明白了,就不重复了.
想补点儿断言:"语言的本质是制造有意义的歧义";
因为,各自"模/技因"相差太多,除非同卵双生且先天心灵信道通畅;否则,想got到原创概念/思想必须基于语言制造的合意困难,通过现场自主合成,才能解析成自组织的概念理解出来…
毕竟,自然语言不是计算机程序,其中的可成长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模糊性/语境依赖性...一切引发岐义的因素,才是语言最核心的魅力/可成长性呢! 否则,语言一发明就死定了...世界语就是这种完美语言的结局;
一应平述心意的文字都是灾难!
"信息简史"中对非洲豉音语言的分析就非常到位...相同意思得用4种以上的形式来描述,才可能正确传达;
所以,中文古诗词就是将汉语这一宏大模因中所有共同想象挖掘到了极致,当代网络语言则是鲜活的再创造;
如果语言没有岐义,就没有创造/探索/发展的可能了;也就没有那么多因误会引发的美丽 love story 了...
那要多无趣!
吼俺: zoo.mquiet@gmail.com
公号: GDG-ZhuHai
http://blog.zhgdg.org
nn2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