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金融科技公司在移动互联网的大力推动下,用户在移动互联网上完成金融操作的习惯已经培养好,先行先试的应用正在线上全面开花、大放异彩,赚得盆满钵满。来势汹汹的移动互联网金融让传统银行感受了较强的威迫感,嗅觉灵敏的传统银行也不甘示弱,不约而同地奋起直追,一时间百花齐放,好不热闹,将移动互联网金融推进了繁荣时代,移动互联网也成为了银行之间的必争之地。
由于移动互联网金融应用由于直接暴露在互联网上,在带给用户便捷的同时,也面临运行环境具差异化严重、不可控、变化快等棘手问题,在稳定性、安全性、兼容性、敏捷性等方面都面临着更高的挑战。因此,移动互联网金融应用系统在复杂度上远远高于传统应用系统。
移动互联网金融应用开发难度高
-
开发技术复杂。 主流移动金融应用开发需要横跨Android、IOS、Linux、Web四大主流平台,而各平台都有一套独立的技术体系,每套技术体系下还有不同的技术方案,涉及Android应用开发、IOS应用开发、Linux服务端开发、Web开发开发、UI设计等,技术复杂,开发难度高。
-
功能组件繁多。 移动金融应用除了传统应用所需的能力外,还需要消息推送、生物识别(人脸、指纹、声纹)、OCR、应用加固、CDN、安全认证、应用沙箱、安全信道、数据同步、融断限流、应用商店、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等众多能力相互配合,缺一不可,每一个能力都是一套或几套相对独立的系统,这些部分银行自主开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
运行环境多样。 两大移动平台Android和IOS演进迅速、版本众多,移动设备品牌繁多、型号各异,要保证所有功能组件都在多数设备上稳定工作,应用开发的兼容适配难度和成本相较传统应用系统呈指数级上升。
-
监管要求趋严。 监管除了金融行业的一般要求外,对移动金融应用还有较多的要求。如《中国金融移动支付客户端技术规范》、《移动金融客户端应用软件安全管理规范》等,监管呈现趋严的状态,从另一个层面提高了银行开发运营金融应用的难度和成本。
中小银行信息科技的痛
金融科技巨头探索的独立应用模式在获得高额回报,各银行也开始推出手机银行为代表的系列应用争夺互联网话语权,但由于失了先机,加开发运营难度高,只有少数银行在独立应用开发运营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获得一些回报,更多的银行正处于奋力追赶阶段,尤其是中小银行,更是负重前行,还处在在不断完善基本功能组件的过程中。
即便如此,金融科技巨头还是没有手软,利用牢牢占据的互联网流量入口对银行发起了新一轮的挤压。纷纷推出小程序模式,让崛起让微信、头条、百度、支付宝等各种超级APP成为了新的类系统级平台,直接击中独立应用分发笨重的软肋(需要在应用商店下载完整的应用),让其金融服务随手可得,让原本就门可罗雀的银行倍感难受,逼着银行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追赶之路。
而不同平台的小程序采用的技术方案又相互独立,对原本就复杂的移动开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尤其是上一轮技术债还没有还清的中小银行信息科技感受更加深刻。
好在随着金融科技巨头的步伐,各环节所需的功能和技术都有专业的厂商在研发,金融科技巨头和大型银行也在将成熟的方案进行输出,为中小银行解决了技术获取的难题,让中小银行可以与巨头在技术上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似乎看到了一丝希望。
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多数中小银行在急于追赶互联网金融巨头的时候,并未意识到其技术的复杂性,以应用为单位进行建设,每个应用都引入一套完整的功能模块。缺失了全局规划,导致一系列新的痛点:
- 每个应用都要招投标,流程长,科技开发赶不上业务需要;
- 每个应用包含一套完整的功能模块,重复建设,拉高采购成本;
- 相同功能的模块采用不同的厂商和技术方案,应用间共享难度大,运维压力成倍增大,运维成本持续升高;
- 应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累积的解决方案难以在其它应用中分享,重复踩坑;
- 面对监管检查时更是手忙脚乱,一项要求要在每个应用上都实施一遍,维护成本随应用数量增加而升高。
而这些痛点,让机会转瞬即逝业务部门无可奈何,让人员紧张、成本敏感的中小银行更是疲惫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