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夜空里多了一颗中国星。
它长这样——
“希望有一天,能看到我们中国空间站过境的预报。”
老A运营着一款供用户查询天气、天文天象预报的微信小程序天文通。
这个问题,勾起了老A的回忆——
过去,爱好天文的他和朋友们,观测空间站,一般有且只有一个对象:由NASA等运行的国际空间站。
那一瞬间,他被星空的灿烂所震撼。
“我们追过国际空间站,我们对自己的空间站更有一份热爱。”
这让他笃定,要把自己看到的分享给更多人。
“要让更多人看到这颗中国星”,成了这个年轻人的目标。
这也让中国空间站不仅仅是一颗“星星”,而是一种“中国人特有的浪漫”。
不过,空间站的出现时间往往只有3到6分钟。
同时,观测还要考虑天气和日光因素。
今年4月,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升空,随着此后宇航员的陆续进驻,中国空间站开启了有人长期驻留时代。
这里补充一下空间站的观测原理:
在空间站过境数据已知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的经纬度数据,测算出观测时间和观测角度。
同时,由于国内外通行的并不是同一套坐标系,在通过海外观测应用获取数据时,还需要再进行换算。
100万人,从此手机追星
要让普通人看得懂,就得让操作简单、信息明了。
“最重要的是,让数据的计算更精准、获取的信息是基于地理位置,另外一方面,让数据展示可视化。”
这一切,要在一个小程序内完成。
好在,小程序早就面向个人开发者开放了位置服务在内的API接口。
这些能力基于腾讯位置服务提供的支持,包括定位能力和地址逆解析能力,借助前者,可以快速将空间站的方位与用户的实际位置之间进行距离和角度测算;后者能够将经纬度解析成地址。
打个比方。
逆地址解析能把经纬度,转化成大家熟知的地标信息,比如东经116.4度、北纬39.92度之于故宫;东经121.5度、北纬31.24度之于东方明珠。
另外,基于定位,还能够延伸出天气、光污染等的查询能力。
对于老A来说,如果说天文通的功能与算法是引擎,那么腾讯位置服务就像是汽油。
出于爱好运营天文通的老A,开始撸函数、啃代码。
做好后,老A将空间站过境预报这项功能上线,后者包括空间站过境时的日期、亮度、持续时间、可见高度。
“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天文通。”
而用户数比老A预计的涨得还要快,超过10万、50万、100万……
在今年7月份的一条拍摄视频里,摄影师王俊峰语气激动。
在视频里,空间站划过北京的夜空。
为了找到合适的地点拍摄,他的足迹一度遍布整个北京:天安门、故宫、角楼、长城……
有次,他熬夜在郊外踩点,遍地都是毛草,“还扎了根刺”。
但这些都值得。
“这就是我们成长中的中国的象征,太牛了。”
现在,他可以点进天文通内置的中国空间站过境预报。
通过位置服务提供的设备方向功能,找到适合观测的角度;
再通过解析后的动画,直观对应自己的位置信息。
另外,通过小程序的内置能力,天文通也能预告星象。
作为一名追星时间长达6年的资深追星人,戴建峰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奔波在外。
每张照片的背后,除了与疲劳、危险间的斗争,还有天文通,“一点开就可以了解你现在的地方。”
王俊峰还正在发起一场全国各地打卡中国空间站的活动,扩大这场追星活动的规模。
腾讯位置服务的产品经理刘澍并不是第一次和开发者打交道,但接触到老A时,仍然觉得这是一个 “浪漫而又严谨的人”。
助力中小开发者,也是刘澍和这群“追星人”交集的开始。
他没有看过凌晨3、4点的星星,倒是在深夜时为星星爆过肝。
当时,由于中国空间站过境预报功能流量暴增,刘澍所在的位置服务团队紧急拉通,为天文通的正常访问提供了保障。
“以前可能抬头看星星的时间都不多,但这次,我看到的是我们自己造的‘星星’。”
在夜空下,刘澍通过天文通看到中国空间站划过时,心里最大的感受,是“自豪“。
“老A其实也在帮我们完善我们产品上的一些设想和规划,让我们的产品变得更加的丰满。”
这些能力,未来就能运用到更多开发者和产品上去。
而在天文通内,被天文爱好者称为“交作业”的切磋,正在诞生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作业”。
本文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 腾讯位置服务(gh_ba7849dcf583)。
如有侵权,请联系 support@oschina.cn 删除。
本文参与“OSC源创计划”,欢迎正在阅读的你也加入,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