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则两代人在腾格里沙漠“植树造林”的访谈,我深深感受到“护沙”专家的智慧,很多信息颠覆了我对沙漠的认知。更多的是对我们做开源、生态工作产生了很多共鸣启发。
专家很谦逊,称呼自己不是“沙漠植树造林专家”,而是“锁边生态基地工作者”;没有夸下海口“多少年要种多少树、让多少沙漠回归绿洲”,而是以客观的视角尊重“沙漠”是客观地貌现象。他认为,首先必须承认沙漠的存在是合理的,是大自然生态的一部分,不是要消灭沙漠,而是锁边,让沙漠呆在应该在的地方,人为干预最多做到让以前是绿洲、被沙化了的地方退还回来。专家对自然生态的敬畏和客观认识令人钦佩。十几年“才”锁了十几公里,也是客观地、脚踏实地做,并没有喊“豪言壮志”的运动式口号。
专家讲到,目前这一代种树人在沙漠中已经培育了130多种植物,从高大树木、各种灌木到草本类植物……而过去大家不重视生态时沙漠中最多只有十多种植物。专家认为只有“多样性”才能带来生态体系的稳定。
这位“护沙”专家回顾了自己父亲那一代,到自己两代人种树的经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大树绿叶多,浇水后效果非常明显,很快沙漠就泛起绿色,一片“绿洲”似乎很快就形成了。短期来看唯一缺点就是浇水多,但这很快形成了生态悖论:沙漠本来就缺水(其实不是缺水,是降水少,蒸发多),而高大上的树木就像“抽水机”一样,造成更多地下水无效蒸发。长期造成的结果是,不但这些树木很快死亡,周边其他地方的地表水也被吸过来蒸发了,造成更多土地沙化。种大树明显不可持续,很快第一代人多年努力都“白费”了。
改变种树策略后精心维护造林,但又遇到了新问题。发现病虫害后大量喷洒农药,结果害虫死了、吃虫子的沙蜥也死了、鸟类没虫子吃也不来了,最终形成了一片非常“干净”的树林,里面没有活物、没有生机。如此几年后因为生态单一树种退化,长期要人维护,不堪付出,也没法继续下去,原来存活的“林子”又慢慢被沙漠侵蚀了。
经过这两个阶段,护沙造林的专家们看到这么多树木和生命都难以为继,感觉很伤心,痛定思痛,就开始“慢下来”,仔细观察和学习当地的生态。
专家们开始观察沙漠、认识沙漠、学习沙漠、敬畏沙漠生态,用“生态修复”和“驯化”思维来做种树这件事。他们选取了沙漠小伙“梭梭树”、沙漠姑娘“花棒”等原生在腾格里沙漠的植物,秋天时不浇水直接种下去,等待春天自然“生发”出来。耐心等待三到五年,这些种“活”的植物第一代蜕化死去,他们的种子自然洒落在沙漠中再生长出来,大约需要经历十年时间才基本形成真正的可再生、自生长的“绿洲”,有水、有草、有虫、有鸟,也有牛羊。
“护沙”专家们几十年、两代人总结的沙漠治理“智慧”,对我们后续如何去做开源生态有很大启迪。
我们热衷于一些运动式“工程”,动辄向业界宣称“要砸下去多少资金来做某某生态或奖励开发者的活动”,就像大量用种大树和浇水来获得绿洲一样。
可能的确短期见效快,但由于后续实际开发者体验、商业回报等没有有效运营和跟进,很快靠激励引流的 D0 的开发者就流失了。据统计我们 D0 开发者转换比例是非常低的,为此花费的巨大成本,人力、物力就如浇到沙漠中的“水”一样蒸发了。
我们即使有少量生态,也是更重视营销式的“站台/宣传”作用,不但对生态伙伴自我增长和传播没有太多促进,反而要依靠伙伴关系的“消耗”。
一些伙伴常年被我们多个生态活动邀请,疲惫不堪;也有部分伙伴“乐此不疲”,但不是真正去市场赚钱,而是靠获得各种“奖励”、申请各种“补贴”,甘于蜕化成为“盆景”,造成在市场上没有真正竞争力。
最近刚好评估了一个两年的开源项目,其 PPT 总结内容以及讲的各种指标、进展什么都好,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后来才发现,这个开源团队就用了第一代沙漠种树的方式,各种指标都看起来正常,但就是没有形成“社区”和“生态”,基本上和公司一般自研项目没有区别,贡献者、伙伴的多样性没有,消费端的伙伴生态也没有形成。
两年了,伙伴依然是少数那几个“友好”伙伴,未来计划也是打算靠人工方式去找几个标杆伙伴,说是“有兴趣”,但这种兴趣如果不能转换为在社区的真正投入和贡献,其实也很难辨别是否是“外交辞令”的礼貌性表达。
转载自丨开源雨林
编辑丨储黄蕾
相关阅读 | Related Reading
我与 COSCon 的故事【我们的COSCon】
COSCon'23 志愿者招募令:欢迎成都相聚!
打造本地紧密链接的开源社区——KCC@长沙开源读书会&openKylin爱好者沙龙圆满举办
本文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 开源社KAIYUANSHE(kaiyuanshe)。
如有侵权,请联系 support@oschina.cn 删除。
本文参与“OSC源创计划”,欢迎正在阅读的你也加入,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