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后来任正非发表了一封公开信,表示了不知情和不满。但是,当企业裁员的大刀挥向中层管理时,似乎在透露着某些端倪。
所谓的中层,绝大部分人已经步入职场中年。当中年危机遇上疫情经济,如果中层管理者的成长潜力不被企业认可,必然是「性价比很低」的一个群体,理所应当就成了被精简瘦身的对象。
在职场中,爬上高位不容易,守住高位更不易。互联网的中层管理,一个庞大且易脆的群体,为什么这么说?出路又在哪里?
1
1个月前,我作为评委参加了公司的技术晋升评审,答辩的同学都是由T5晋升到T6。
T5 要求在职1年半,基本都是某个方向的小组长了,晋升T6后有很大机会带一个技术团队,是后续一线管理者的候选人。
几天评审下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当候选人被问到稍大点的问题时,比如:如何应对后续的业务变化?如何规划你接下来半年的工作?平时有无思考,思考的深度是否足够,高下立判。
这些问题都是针对「全局视角和目标意识」进行考核,是T6同学能否担任好leader角色最基本的要求,但是能答好此题的候选人寥寥无几。
如果真要以这个标准来评判,真正能通过答辩的人可能10%都不到,但是有部分人确实绩效不错,而且在现有职级2年以上了,如果仍然晋升不过,似乎企业又很难留住他们。此时,不禁让人想起著名的「彼得原理」:
一个员工,由于他在原有职位上表现优异,将被提升到高一级的职位。在有足够的时间和职位空缺情况下,每个职位往往都被不称职的员工所占据。
2
的确,如果走技术路线,4年时间足够让他晋升1到2个级别。但是换成管理路线,要让一个中层管理跃迁成高层管理,难度似乎不小。
至少我身边很多同事就是这样,在一线管理摸爬滚打了好几年,不甘心退回到一线,但是想在管理上获得突破又有点费劲,不上不下。而这就是绝大多数中层管理者的现状。
我问这位朋友,“你们公司有管理职级的晋升体系和培养体系没呢?你自己又是怎么提升的,是否清楚自己努力的方向?”
他说,“管理上能不能晋升都是高层领导主观定的。公司偶尔有一些培训,但是也不系统化,真正落地感觉又是另外一回事。自己平时主要抓具体事情的落地和资源分配,也会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要说特别明确的方向,确实没有,主要也不是很清楚到底做成什么样才算做好了,感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3
放在5年前,互联网行业如日中天,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
薪资不高、晋升无望、做得不爽,外面有的是选择机会,完全可以跳槽寻找下“职业捷径”。
但是当资本浪潮退去,便知道谁在裸泳。当前,企业比拼的是生存力和盈利能力,员工比拼的是独特的价值和潜力。
作为中层管理者,「自身格局」和「综合能力」会越来越重要。如何让你的团队更加高效?如何做好对上管理,让公司看到你的价值?专业本身过硬还不够,如何提升自己的业务意识和商业思维?以便能用更全的视角规划目标和考虑问题...
当挑战来临,你要思考的深度以及待提升的能力无疑比以前有了更高的要求。总之,练好内功,让自己先优秀起来,然后才能掌握到主动权。
今年开始,看到身边很多优秀的同学都比以往更加努力和专注了。在行业走下坡路时,他们一点都不急躁和焦虑,正如一个朋友说的,“慢就是快,用平常心做好当下事,其他交给时间!”
<END>
本文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 码农小胖哥(Felordcn)。
如有侵权,请联系 support@oschina.cn 删除。
本文参与“OSC源创计划”,欢迎正在阅读的你也加入,一起分享。